您当前位置:资讯中心 >服务器 >浏览文章

一年经验,你让我精通微服务开发,过分吗?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23/11/6 8:11:29 阅读量:(0)

大家好,我是哪吒。

疫情已经过去一年了,可是,经济貌似还没有复苏的迹象,感觉更差了,今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却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裁员风波,一波接一波,根本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失业了怎么办?找工作呀~

这么卷了吗?初级程序员就要会微服务了。

  • 10年前,会写JSP+servlet+CRUD,我相信你已经很牛逼了,如果再会SSM,这就是妖孽啊,在业界完全可以横着走;
  • 5年前,会写SpringBoot + Vue,直呼大佬
  • 现在呢?Java程序员,人家都云原生、大数据、区块链了,你微服务都不会,找工作真的很难~

下面就简单的说一下啥玩意儿是微服务~

一、服务描述

微服务中的服务描述是对微服务的功能、性能、接口和约束等关键特性的详细定义和描述。

服务描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服务标识:用于唯一标识服务的名称或ID。
  • 服务功能:描述服务提供的核心功能和业务逻辑。这有助于其他团队或开发人员了解服务的作用和目的。
  • 接口定义:详细说明服务的输入和输出接口,包括参数、返回值和可能的错误代码。这对于调用方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需要知道如何与服务进行通信。
  • 性能特性:描述服务的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支持等。这些信息有助于调用方了解服务的能力和限制。
  • 安全性:说明服务的安全特性和要求,如身份验证、授权、加密等。确保服务的安全性是微服务架构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 约束和限制:列出服务的使用约束和限制,例如频率限制、数据大小限制等。这有助于调用方了解在使用服务时应遵循的规则。
  • 文档和支持:提供有关服务的详细文档,包括API文档、使用指南、故障排除等。此外,还可以提供支持渠道,如论坛、邮件列表或在线聊天等,以便调用方在需要时获取帮助。

一个清晰、准确的服务描述对于微服务架构的成功至关重要。它有助于确保服务之间的互操作性,减少误解和错误,并促进团队之间的协作。因此,在设计和发布微服务时,花时间精心编写和维护服务描述是非常值得的。

二、注册中心

服务提供者将自己的服务地址登记到注册中心,服务消费者从注册中心查询所需要调用的服务地址,然后发起请求。

1、注册中心的工作流程大白话:

  1. 各微服务启动时,将自己的实例信息(ip、端口、服务名等)注册到注册中心,注册中心存储这些数据。
  2. 服务消费者从注册中心获取到服务提供者的实例信息,通过ip + 端口方式远程调用服务提供者的接口。
  3. 各个微服务通过心跳来上报注册中心,注册中心以某个时间段有没有接收到上报信息,来决定是否下线某服务实例。
  4. 微服务发生变动时,如增加实例或ip变动,重新注册信息到注册中心。这样,服务消费者就无需改动,直接从注册中心获取最新信息即可。

2、注册中心的工作流程专业化:

  • 服务注册:当微服务实例启动时,它会将自己的信息(如IP地址、端口号、服务名称等)注册到注册中心。这通常通过发送一个注册请求到注册中心来完成。
  • 服务存储:注册中心接收到服务实例的注册信息后,会将其存储在注册表中。注册表是注册中心的核心组件,用于保存所有微服务实例的信息。
  • 服务发现:其他微服务实例或者客户端在需要调用某个服务时,会向注册中心发起服务发现请求。注册中心会根据请求中的服务名称,从注册表中查找相应的服务实例信息,并返回给请求方。
  • 心跳检测:为了确保注册表中服务实例信息的准确性,注册中心会定期向各个服务实例发送心跳检测请求。服务实例在接收到心跳检测请求后,会返回一个响应,表明它仍然在线。如果注册中心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收到某个服务实例的响应,就会将其从注册表中移除。
  • 服务下线:当微服务实例停止运行时,它会向注册中心发送一个下线请求。注册中心在接收到下线请求后,会将该服务实例从注册表中移除。
  • 服务变更通知:如果注册表中的服务实例信息发生变化(如新增、下线、IP地址变更等),注册中心会向订阅了该服务的客户端或其他微服务实例发送变更通知。这样,客户端或其他微服务实例就能及时获取到最新的服务实例信息。

三、注册中心实现方式

注册中心的实现主要涉及几个问题:

  • 注册中心需要提供哪些接口,该如何部署?
  • 如何存储服务信息?
  • 如何监控服务提供者节点的存活?
  • 如果服务提供者节点有变化如何通知服务消费者,以及如何控制注册中心的访问权限。

1、注册中心API

  • 服务注册接口:服务提供者通过调用此接口完成服务注册,将自身的服务信息告知注册中心。
  • 服务反注册接口:服务提供者通过调用此接口完成服务注销,当服务提供者停止服务时,通过此接口通知注册中心。
  • 心跳汇报接口:服务提供者通过调用此接口完成节点存活状态上报,以此告诉注册中心自己仍在正常运行。
  • 服务订阅接口:服务消费者通过调用此接口完成服务订阅,获取可用的服务提供者节点列表,从而了解到当前系统中可用的服务信息。
  • 服务变更查询接口:服务消费者通过调用此接口,获取最新的可用服务节点列表,以便在服务提供者发生变化时及时更新自己的服务列表。

除此之外,为了便于管理,注册中心还必须提供一些后台管理的API,例如:

  • 服务查询API:允许管理员查询当前注册到注册中心的所有服务的信息,包括服务的名称、IP地址、端口号、版本、状态等。
  • 服务统计API:提供服务的统计信息,例如服务的总数、在线服务的数量、各个服务的实例数量等。
  • 服务日志查询API:可以查询和获取服务的操作日志,便于跟踪和分析服务的问题。
  • 服务健康检查API:允许管理员手动触发服务的健康检查,检查服务的心跳状态、响应时间等健康指标。
  • 服务下线API:当某个服务需要维护或升级时,管理员可以通过此API手动将服务下线,确保服务在不影响系统整体运行的情况下进行维护操作。
  • 权限管理API:注册中心通常需要进行权限控制,这些API允许管理员管理用户、角色和权限,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和修改注册中心的信息。
  • 配置管理API:允许管理员动态修改注册中心的配置,如修改服务的负载均衡策略、心跳检测频率等。
  • 系统监控API:提供注册中心的性能指标、运行状态等信息,帮助管理员实时监控注册中心的健康状况。

2、集群部署

注册中心作为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注册中心一般都是采用集群部署来保证高可用性,并通过分布式一致性协议来确保集群中不同节点之间的数据保持一致。

  • 选择合适的注册中心解决方案:首先,需要选择一个支持集群部署的注册中心解决方案,例如Eureka、Consul、Nacos等。确保所选解决方案具有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
  • 规划集群规模:根据实际需求和服务数量,规划注册中心的集群规模。集群中通常包含多个注册中心节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3个、5个或更多的节点。
  • 部署注册中心节点:在每个节点上安装和配置注册中心软件。确保不同的节点之间能够相互通信,并使用相同的配置和数据存储方式。
  • 配置集群模式:在注册中心的配置文件中,配置集群模式。将每个节点配置为集群模式,并指定集群中的其他节点信息,以便它们可以互相发现和组成集群。
  • 数据同步:确保注册中心节点之间的数据同步。使用合适的数据同步机制,如分布式数据库或数据复制技术,确保每个节点都有相同的服务注册信息。
  • 负载均衡:在客户端或服务消费者中,配置负载均衡策略,使其能够向集群中的任何一个注册中心节点发起服务请求。这样可以分散请求负载,并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 监控与健康检查:设置监控工具,监控集群中每个注册中心节点的健康状况。通过定期的健康检查机制,检测节点的可用性,并在节点故障时进行相应的容错处理。
  • 故障转移与恢复:配置故障转移机制,当集群中的某个节点发生故障时,其他节点能够自动接管故障节点的服务。同时,设置自动恢复机制,确保故障节点恢复正常后能够重新加入集群。

通过以上的集群部署方式,可以提高注册中心的可用性、可扩展性和容错能力,确保服务注册与发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以开源注册中心ZooKeeper为例,ZooKeeper集群中包含多个节点,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可以同任意一个节点通信,因为它们的数据一定是相同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ZooKeeper的工作原理说起:

  • 每个Server在内存中存储了一份数据,Client的读请求可以请求任意一个Server。
  • ZooKeeper启动时,将从实例中选举一个leader(Paxos协议)。
  • Leader负责处理数据更新等操作(ZAB协议)。
  • 一个更新操作成功,当且仅当大多数Server在内存中成功修改 。

通过上面这种方式,ZooKeeper保证了高可用性以及数据一致性。

3、服务健康状态检测

注册中心的服务健康状态检测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 长连接检测:例如在Zookeeper中,客户端和服务器建立连接后,会在timeout周期内进行轮询,重置timeout。如果发生了timeout,就说明这个会话结束,此节点不可用了,就从注册中心删除。
  • 应用层检测:对于一些特殊的场景,可能需要执行特殊的接口才能判断服务是否可用。例如部署了数据库的主备,数据库的主备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切换,需要通过服务名对外提供访问,保证当前访问的库是主库。此时的健康检查接口,可能就是一个检查数据库是否是主库的MYSQL命令了。
  • 心跳机制与检测接口:一些服务无法上报心跳,但可以提供一个检测接口由外部去探测。例如Nacos支持传输层(PIND或TCP)和应用层(如HTTP、Redis、MySQL、用户自定义)的监控检查。
  • 白名单机制:用于防止上线时仍保留着开发的服务,增加白名单,只有白名单的服务才能调用。

注册中心服务健康状态检测的一些内容:

  • 心跳检测机制:注册中心通常采用心跳检测机制来判断服务的健康状态。服务提供者会定期向注册中心发送心跳消息,以表明自己仍然存活。注册中心会监控这些心跳消息,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未收到某个服务的心跳消息,就认为该服务不健康或已下线。
  • 健康检查接口:服务提供者可以实现一个专门的健康检查接口,供注册中心调用以检查服务的健康状态。这个接口可以返回一些特定的健康指标,例如内存使用情况、数据库连接状态等。注册中心定期调用这些接口,并根据返回的结果判断服务的健康状态。
  • 服务响应时间检测:注册中心可以检测服务的响应时间作为判断服务健康状态的指标之一。如果服务的响应时间过长或者不稳定,可能意味着服务出现问题或者负载过高。注册中心可以通过模拟请求或者收集真实请求的数据来进行服务响应时间的检测。
  • 失败重试机制:在服务健康状态检测中,可能会遇到网络故障、暂时性服务故障等情况导致检测失败。注册中心应该实现失败重试机制,当健康状态检测失败时,可以再次发起检测请求,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
  • 告警与通知:当注册中心检测到服务健康状态异常时,应及时触发告警和通知机制。通过邮件、短信、电话等方式通知管理员或相关人员,以便及时介入处理,确保服务的正常运行。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注册中心解决方案可能具有不同的健康状态检测方式和配置选项。在使用具体注册中心产品时,应参考其文档和最佳实践,正确配置和使用健康状态检测功能,以确保准确有效地检测服务的健康状态。

4、服务状态变更通知

注册中心的服务状态变更通知是一项重要功能,用于将服务的状态变更信息实时通知给相关的服务消费者或其他感兴趣的组件。以下是有关注册中心服务状态变更通知的一些内容:

  • 发布/订阅模式:注册中心通常采用发布/订阅模式来实现服务状态变更通知。服务提供者将自己的服务状态发布到注册中心,而服务消费者则向注册中心订阅感兴趣的服务状态。一旦服务的状态发生变化,注册中心会将这些变更通知发送给订阅者。
  • 实时推送:注册中心通过长连接、WebSocket或消息队列等技术,实现服务状态变更的实时推送。这种方式可以确保服务消费者在第一时间获取到服务状态的变更,从而快速做出相应的处理。
  • 变更事件:当服务状态发生变化时,注册中心会生成一个变更事件。该事件包含变更的服务信息,例如服务的ID、名称、IP地址、端口号、状态等。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解析这些事件,获取到所需的服务状态信息,并进行相应的逻辑处理。
  • 过滤器与选择器:注册中心通常提供过滤器和选择器机制,允许服务消费者根据特定的条件过滤和选择感兴趣的服务状态变更通知。这样可以避免服务消费者接收到无关或冗余的通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 可靠性保证:为了确保服务状态变更通知的可靠性,注册中心应采用可靠的消息传递机制,确保通知能够成功送达订阅者。同时,注册中心还应提供重试、持久化存储等机制,以处理可能的网络故障或订阅者不可用等情况。

在使用注册中心的服务状态变更通知功能时,开发者和运维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确保注册中心和服务消费者之间的网络连接稳定可靠,防止因网络问题导致通知失败。
  • 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设置过滤器和选择器,避免接收到过多或无关的通知,减少对系统资源的消耗。
  • 及时处理和响应服务状态变更通知,保证服务的可用性和一致性。

通过注册中心的服务状态变更通知功能,可以实现对服务状态变化的实时感知和快速响应,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用性。

5、白名单机制

注册中心的白名单机制是一种安全控制策略,用于限制只有经过授权的服务提供者才能注册到注册中心。这种机制可以确保只有可信的服务提供者能够参与到服务注册与发现的流程中,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白名单机制下,注册中心会维护一个白名单列表,其中包含了被授权的服务提供者的身份标识或特征信息。当一个服务提供者尝试注册到注册中心时,注册中心会首先验证该服务提供者是否存在于白名单列表中。只有在白名单中的服务提供者才能成功注册,否则将被拒绝访问。

白名单机制可以基于不同的维度来实现,例如:

  • 基于身份认证:注册中心可以要求服务提供者在注册时提供身份凭证,如证书、API密钥或身份验证令牌等。注册中心会验证这些凭证的有效性,并检查它们是否属于白名单中的授权服务提供者。
  • 基于IP地址过滤:注册中心可以限制只有特定IP地址或IP地址范围的服务提供者才能注册。通过配置注册中心的IP白名单,只有白名单中指定的IP地址才能访问注册接口。
  • 基于服务元数据:注册中心可以要求服务提供者在注册时提供一些额外的元数据,例如服务名称、版本号、所属组织等。注册中心可以根据这些元数据来判断服务提供者是否符合白名单的要求。

白名单机制的好处包括:

  • 提高安全性:通过限制服务提供者的注册权限,可以减少潜在的安全风险,防止未经授权的服务接入系统。
  • 控制服务质量:白名单机制可以确保只有经过认证和授权的服务提供者才能参与服务注册与发现,从而提高整体服务的质量和可信度。

需要注意的是,白名单机制需要谨慎配置和管理,以确保不会阻止合法的服务提供者注册。同时,定期审查和更新白名单也是必要的,以适应系统变化和新的安全要求。

四、服务通信

服务消费者在发起调用之前要明确几个问题:

1、服务通信采用什么协议?

服务通信可以采用多种协议,其中最常见的是HTTP、TCP、UDP、ICMP等。

  • HTTP协议是一种应用层协议,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数据。它使用TCP连接进行通信,可以用于请求/响应模型,支持跨平台和跨网络的应用。
  • TCP协议是一种传输层协议,用于在计算机网络之间传输数据。它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通过握手、确认、重传和滑动窗口等技术实现数据包的顺序传输和错误检测。
  • UDP协议是一种传输层协议,用于在计算机网络之间传输数据。它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不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但可以提供更快的速度和更少的开销。
  • ICMP协议是一种网络层协议,用于在IP网络之间传输控制消息。它用于诊断网络连接问题、报告错误和提供反馈信息。

除了以上协议,还有ARP、RARP、BOOTP等协议用于网络层以下的通信。例如,ARP协议用于将IP地址解析为硬件地址(MAC地址),RARP协议用于将硬件地址解析为IP地址,BOOTP协议用于动态配置网络设备。

服务通信采用什么协议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不同的协议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配置。

2、数据传输采用什么方式?

数据传输可以采用串行传输或并行传输。

串行传输是将数据流以串行方式在一条信道上传输,接收端如何从串行数据流中正确地划分出发送的一个个字符所采取的措施称为字符同步。并行传输是将数据以成组的方式在两条以上的并行信道上同时传输,不需另外措施就实现了收发双方的字符同步。

此外,数据传输也可以采用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方式。同步传输方式是指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时钟信号在传送数据时以同一种速度运转,通过在数据中加入特定的校验位来实现数据的同步;异步传输方式是指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时钟信号在传送数据时以不同的速度运转,通过在数据中加入起始位和停止位来实现数据的同步。

另外,根据数据传输的方向和时间关系,还可以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数据传输。单工是指数据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传输;半双工是指数据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是必须交替进行;全双工是指数据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传输。

数据传输可以采用串行传输或并行传输方式,也可以采用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方式,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同时,根据数据传输的方向和时间关系,还可以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数据传输。

3、数据压缩采用什么形式?

通常数据传输都会对数据进行压缩,来减少网络传输的数据量,从而减少宽带消耗和网络传输时间,比如常见的JSON序列化、Java对象序列化和Protobuf序列化。

服务通信中,数据压缩通常采用以下形式:

  •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序列化是将数据结构或对象状态转化为可以存储或传输的形式的过程,而反序列化则是从这种形式恢复到原始数据结构或对象状态的过程。常见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方法包括JSON序列化、Java对象序列化以及Protobuf序列化等。
  • 数据压缩:在服务通信中,通常会使用数据压缩来减少网络传输的数据量,从而减少带宽消耗和网络传输时间。例如,可以使用常见的压缩算法,如gzip、Deflate等对数据进行压缩。

服务通信中的数据压缩采用的形式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五、服务监控

通过服务监控,了解服务是否正常,服务监控的流程如下:

1、指标收集

服务监控的指标收集包括以下方面:

  • 系统监控指标:包括CPU负载、内存负载、磁盘负载、网络IO、磁盘IO、tcp连接数、进程数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了解服务器的性能和资源使用情况。
  • 应用监控指标:包括可用性、异常、吞吐量、响应时间、当前等待笔数、资源占用率、请求量、日志大小、性能、队列深度、线程数、服务调用次数、访问量、服务可用性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了解应用程序的性能和可用性。
  • 业务监控指标:包括大额流水、流水区域、流水明细、请求笔数、响应时间、响应笔数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了解业务处理的速度和效率。
  • 服务可用性监控:包括请求量、响应时间分布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了解服务的可用性和响应速度。
  • 关键接口监控:对关键接口进行监控,了解接口的性能和可用性。
  • 网站服务器监控指标和日志收集:对网站服务器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控和收集,了解网站的性能和可用性。
  • 基础类数据:如注册用户数、日活用户数、访问量等,这些数据可以帮助了解服务的用户数量和活跃度。

在收集这些指标时,通常会使用一些工具和技术,如接口采集、客户端agent采集、通过网络协议主动抓取等。同时,还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提供对服务监控的有用信息,如生成报告、报警通知等。

2、数据处理

服务监控的数据处理包括以下步骤:

  • 数据收集:通过各种监控工具和技术,收集服务器的各项指标数据,如系统监控指标、应用监控指标、业务监控指标等。
  • 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过滤,去除异常和无效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数据聚合: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聚合,通常包括接口维度聚合和机器维度聚合。接口维度聚合是将数据按照接口名维度进行聚合,得到每个接口的实时请求量、平均耗时等信息;机器维度聚合是将数据按照调用的节点维度进行聚合,得到每个节点的实时请求量、平均耗时等信息。
  • 数据存储:将聚合后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常用的数据库包括索引数据库和时序数据库。索引数据库以倒排索引的数据结构存储,需要查询时根据索引来查询;时序数据库以时序序列数据的方式存储,查询时按照时序如1min、5min等维度来查询。
  • 数据展示:通过可视化工具如Kibana、Grafana等将监控数据绘制成报表,呈现给开发和运维人员。这些报表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服务的性能、可用性和异常情况,从而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

服务监控的数据处理是通过收集、清洗、聚合、存储和展示等步骤,将监控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帮助开发和运维人员更好地了解服务的状态和性能,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数据展示

数据经过处理后,将数据展示在Dashboard面板上,并且每隔10s等间隔自动刷新,用作业务监控和报警等。

服务监控的数据展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 曲线图:通常用于展示服务器的性能指标,如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磁盘IO等。曲线图可以实时展示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帮助运维人员及时发现服务器的瓶颈和异常。
  • 饼状图:通常用于展示服务器的资源占比情况,如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磁盘空间等。饼状图可以直观地展示各个资源的占比情况,帮助运维人员更好地了解服务器的资源分配情况。
  • 格子图:通常用于展示服务器的请求量和响应时间等指标。格子图可以实时展示每个接口的请求量、响应时间等细节信息,帮助开发和运维人员更好地了解服务的性能状况。
  • 排行榜:用于展示各个服务的性能指标排名,如响应时间、请求量等。排行榜可以帮助开发和运维人员更好地了解服务的整体性能状况和瓶颈所在。
  • 报表:通常用于展示服务监控的历史数据和统计信息,如平均响应时间、请求量等。报表可以帮助开发和运维人员更好地了解服务的性能状况和趋势,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服务监控的数据展示是通过将监控数据转化为曲线图、饼状图、格子图、排行榜和报表等形式,帮助开发和运维人员更好地了解服务的状态和性能,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六、服务追踪

除了需要对服务调用情况进行监控之外,还需要记录服务调用经过的每一条链路,以及进行问题追踪和故障定位。

服务追踪的工作原理大致如下:

  • 服务消费者发起调用前,会在本地按照一定的规则生成一个requestid,发起调用时,将requestid当作请求参数的一部分,传递给服务提供者。
  • 服务提供者接收到请求后,记录下这次请求的requestid,然后处理请求。如果服务提供者继续请求其他服务,会在本地再生成一个自己的requestid,然后把这两个requestid都当作请求参数继续往下传递。

以此类推,通过这种层层往下传递的方式,一次请求,无论最后依赖多少次服务调用、经过多少服务节点,都可以通过最开始生成的requestid串联所有节点,从而达到服务追踪的目的。

七、服务治理

服务治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保证在各种意外情况下,服务调用仍然能够正常进行。

在生产环境中,你应该经常会遇到下面几种状况。

1、单机故障

通常遇到单机故障,都是靠运维发现并重启服务或者从线上摘除故障节点。然而集群的规模越大,越是容易遇到单机故障,在机器规模超过一百台以上时,靠传统的人肉运维显然难以应对。而服务治理可以通过一定的策略,自动摘除故障节点,不需要人为干预,就能保证单机故障不会影响业务。

服务治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保证在各种意外情况下,服务调用仍然能够正常进行。对于单机故障,服务治理可以通过一定的策略,自动摘除故障节点,不需要人为干预,就能保证单机故障不会影响业务。

具体来说,针对单机故障,可以采取以下服务治理策略:

  • 监控策略:对服务器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包括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磁盘IO等。一旦发现服务器出现异常或故障,系统会自动触发报警机制,通知运维人员及时处理。
  • 容错策略:在服务调用过程中,引入容错机制,通过重试、降级等手段来降低单机故障对业务的影响。当某个节点出现故障时,系统会自动尝试其他可用的节点,或者降低故障节点的权重,以保证服务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 负载均衡策略:通过负载均衡技术,将服务请求分散到多个节点上,避免单节点负载过高或故障导致的业务中断。通过负载均衡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服务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 快速恢复策略:在故障发生后,快速恢复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服务治理需要提供快速恢复策略,包括备份节点、快速重启等手段。当某个节点出现故障时,备份节点可以迅速上线接管业务,或者通过快速重启技术,将故障节点恢复正常。

针对单机故障,服务治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技术手段来保证服务的可用性和稳定性。通过对服务器进行实时监控、引入容错机制、负载均衡策略以及快速恢复策略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服务的可用性和稳定性,降低单机故障对业务的影响。

2、单IDC故障

你应该经常听说某某App,因为施工挖断光缆导致大批量用户无法使用的严重故障。而服务治理可以通过自动切换故障IDC的流量到其他正常IDC,可以避免因为单IDC故障引起的大批量业务受影响。

服务治理对于单IDC故障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冗余和容错机制来保证服务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具体来说,针对单IDC故障,可以采取以下服务治理策略:

  • 冗余设计:在IDC内部署时,采用冗余设计,即同一个服务在多个节点上部署,当其中一个节点发生故障时,其他节点可以继续提供服务。这种设计可以通过负载均衡技术实现,将服务请求分散到多个节点上,提高服务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 容错机制:在服务调用过程中,引入容错机制,当某个节点发生故障时,系统会自动尝试其他可用的节点,或者降低故障节点的权重,以保证服务的可用性和稳定性。这种机制可以通过重试、降级等手段实现。
  • 快速恢复策略:在故障发生后,快速恢复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服务治理需要提供快速恢复策略,包括备份节点、快速重启等手段。当某个节点出现故障时,备份节点可以迅速上线接管业务,或者通过快速重启技术,将故障节点恢复正常。
  • 监控和报警机制:对IDC内部的服务进行实时监控,包括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网络IO等指标。一旦发现有节点发生故障或异常情况,系统会自动触发报警机制,通知运维人员及时处理。

针对单IDC故障,服务治理需要采取冗余设计、容错机制、快速恢复策略以及监控和报警机制等手段来保证服务的可用性和稳定性。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单IDC故障对业务的影响。

3、依赖服务不可用

比如你的服务依赖依赖了另一个服务,当另一个服务出现问题时,会拖慢甚至拖垮你的服务。而服务治理可以通过熔断,在依赖服务异常的情况下,一段时期内停止发起调用而直接返回。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服务消费者能够不被拖垮,另一方面也给服务提供者减少压力,使其能够尽快恢复。

服务治理对于依赖服务不可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技术手段来保证服务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具体来说,针对依赖服务不可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服务治理策略:

  • 服务降级:当依赖服务不可用时,可以采用服务降级策略,降低对依赖服务的依赖程度,避免因为依赖服务的问题导致整个业务的瘫痪。服务降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提供备份服务、使用熔断机制等。
  • 熔断机制:在服务调用过程中,引入熔断机制,当某个依赖服务响应时间过长或者出现异常时,可以自动触发熔断机制,切断该服务的调用链,避免因为该服务的故障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 限流和限速:对于一些频繁调用的依赖服务,可以采用限流和限速策略,避免因为过高的调用频率导致系统负载过高或者依赖服务的不可用。
  • 服务冗余和负载均衡:在系统设计时,可以采用服务冗余和负载均衡策略,将服务请求分散到多个节点上,避免单个节点故障导致的业务中断。同时,也可以通过负载均衡技术实现服务的容错和降级。
  • 监控和报警机制:对系统中的各个服务进行实时监控,包括CPU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网络IO等指标。一旦发现有服务出现异常或故障,系统会自动触发报警机制,通知运维人员及时处理。

针对依赖服务不可用的问题,服务治理需要采取服务降级、熔断机制、限流和限速策略、服务冗余和负载均衡以及监控和报警机制等手段来保证服务的可用性和稳定性。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依赖服务不可用对业务的影响。

八、服务发布和引用

1、服务发布

  • 定义服务接口:首先,需要明确地定义服务的接口,包括接口名、参数和返回值类型。这样,其他团队或组件就能知道如何与该服务进行通信。
  • 实现服务:根据定义的接口,实现服务的具体逻辑。
  • 服务注册:将服务发布到服务注册中心(例如Consul、Eureka等),这样其他服务就可以找到和调用它。
  • 服务监控与日志:为了确保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常还要加入监控和日志功能。

2、服务引用

  • 服务发现:在需要调用某个服务的时候,调用方首先需要在服务注册中心找到相应的服务。
  • 服务调用:找到目标服务后,调用方会根据接口定义,构造相应的请求并发送给目标服务。
  • 处理响应:收到目标服务的响应后,调用方会处理该响应,完成一次服务调用。
  • 错误处理与重试:如果服务调用失败,调用方通常需要执行错误处理逻辑,例如重试或者返回错误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服务通信的协议选择也非常重要。常见的通信协议有HTTP/RESTful、gRPC、Thrift等。选择合适的协议取决于具体需求,例如性能要求、跨平台需求等。

对于RESTful API方式,它是基于HTTP或HTTPS协议的一种接口定义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微服务架构中。服务提供者通过部署代码到Tomcat等应用服务器,并配置web.xml文件,将接口以servlet的方式对外提供。消费者则通过HTTP或HTTPS协议调用这些接口。

对于XML配置方式,服务提供者首先需要定义接口,并实现接口。在服务提供者进程启动时,会通过加载server.xml配置文件将接口暴露出去。服务消费者进程启动时,则会通过加载client.xml配置文件来引入要调用的接口。

需要注意的是,服务发布和引用通常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不同服务之间的互操作性。同时,随着微服务架构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用于服务发布、引用、监控和治理的工具和平台,可以大大简化这些工作。

九、总结

注册中心可以说是微服务的关键,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不在同一个进程中运行,实现了解耦。

服务提供者可以随意增加和删除节点,通过健康状态检测,注册中心可以保持最新的服务节点信息,并将变化通知给订阅服务的服务消费者。

注册中心一般采用分布式集群部署,来保证高可用性,并且为了实现异地多活,有的注册中心还采用多IDC部署,这对数据一致性产生了很高的要求,这些都是注册中心在实现时必要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字:
声明:我公司网站部分信息和资讯来自于网络,若涉及版权相关问题请致电(63937922)或在线提交留言告知,我们会第一时间屏蔽删除。
有价值
0% (0)
无价值
0% (10)

分享转发: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